当新中国第一代盐湖人在亘古荒原上,搭起帐篷做实验室,把“柴达木”这个名字刻进世界盐湖版图时,意味着“沉睡”的盐湖即将被“唤醒”,源源不断的钾肥将在不久后从戈壁深处发往沃野良田。
“研究所60年扎根西部、深耕盐湖,从帐篷实验室起家,已成为我国盐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我国盐湖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8月8日,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郑诗礼表示。
发现盐湖、认识盐湖、利用盐湖
从突破钾盐提取技术到攻克锂、硼、镁等战略资源高效利用难题,从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到支撑新能源产业崛起……作为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资源成矿及开发利用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祖国西部书写了科技报国的篇章。
郑诗礼介绍,为了揭开盐湖宝藏奥秘,早在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一支盐湖科学调查队,对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特别是大柴旦、察尔汗两个湖区进行重点研究,证实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矿床。
“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与队员们并肩奋斗的那些日夜。”曾是盐湖科学调查队队员的九旬高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表示。
1960年,盐湖科学调查队在北戴河召开第一次全国盐湖盐矿学术会议,调查队队长柳大纲作专题报告时,概括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具有“多、大、富、全”四大特点,提出了以资源为对象的如同海水化学一样的“盐湖化学”分支学科,并论述了盐湖化学研究10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之后,郑绵平、张彭熹等专家编写了《十年盐湖科学研究规划》。作为规划的重要举措,1965年3月,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在西宁成立,5年后被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发现盐湖、认识盐湖、利用盐湖,郑诗礼说,一代代盐湖人创建了中国盐湖地质及盐湖化学理论体系,主持三次盐湖资源大调查,研制氯同位素国际标准物质、确定元素周期表中铟和铱原子量,研发钾盐浮选系列技术、奠定我国百万吨钾肥工业技术基础,研究地下动力学、固液相转化支撑青藏铁路跨越万丈盐桥,突破高镁锂比盐湖提锂世界难题并率先实现产业化……
产出“用得上、留得下、推得开”的成果
从“盐湖成盐理论”奠基到“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突破,从低品位固体矿溶解转化到高纯锂盐制备……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昭飞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每一次“从0到1”的技术突破,都直接关联着我国盐湖产业“从1到100”的产业裂变。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盐湖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其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已成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对此,郑绵平说:“我们这代人曾梦想让盐湖宝藏造福国家和人民,如今看到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接过接力棒,在盐湖科学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既感到欣慰,更充满期待。”
向盐湖再出发,郑诗礼说,要传承老科学家精神,立足盐湖资源,面向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针对高盐卤水复杂体系分离困难、清洁能源与盐湖资源开发未协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构建多资源协同的盐湖开发利用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党组成员吴建刚表示,两家机构将共同打造盐湖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的国家科技力量、共同服务青海省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宏伟蓝图,助力盐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耦合,产出更多“用得上、留得下、推得开”的重大成果。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曲玉祥表示,希望充分发挥研究所“国家队”优势,瞄准全球盐类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着眼从技术策源到产业赋能目标,深化与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盐湖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